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峰会

人才“破茧”— 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创新学堂

 2015年8月9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管理实践教授、世界经济论坛中国理事会理事、创新学堂创始人蔡剑教授受邀参与了由联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指导,世界教育合作论坛、深圳工业总会、国泰安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研究院共同主办的“2015(首届)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峰会”,此次峰会在深圳隆重举行。

本届峰会以“破解难题、探索方向、迈向未来”作为主题,邀请吸引了来自欧洲、美洲、非洲、亚洲及中国两岸三地职业教育领域的逾千位顶级专家学者、职业教育政策制定者、职教工作者、政府官员、企业家及主流媒体记者齐聚一堂,汇集共同智慧探讨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话题,共同聆听这场规模空前的职业教育思想盛宴。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管理实践教授、世界经济论坛中国理事、创新学堂创始人蔡剑表示:

作为创新的教育者,我们实际上在2008年开始在北大开始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然而我们遇到很多问题和挑战,我在想,中国如果每个人都要投入创业的话,这是不是一件好事?教育体系和教育体制能否支持空前历史上第一次、这么大规模的创新创业活动。上个世纪60年代也出现过全民炼钢的运动,很多人不懂炼钢和炼钢的方法,炼出了废钢和废山。我们要基于现实思考如何做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项工作。

   我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提出一个观点,大众创业教育先行,万众创新,文化先行。而教育改革、教育创新应该放在大众创新前,中国保守的教育是不可能培养出大众的创新,而教育的改革是个长期的问题,所以国家、国务院、各级政府现在明确了,把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作为深化中国教育改革中一个主要的抓手,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实际上要变革中国教育的模式和体系,中国教育模式和体系怎么样改?从三个方面思考:

   第一个是未来教育体制是否还要以考试高考为绝对主导模式,不同的学校,公立学校、民办学校、企业大学等培训机构,都需要通过自己的策略和价值设计管理办法,过去这方面做得是很弱的,我们没有针对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校制定管理办法。

   第二个是相对来讲,有些改革是滞后的,比如说我们的学科体系、授课方法、培养人的理念,包括我们对学生的服务模式等方面,越来越不适应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时代,这是需要改变的。

   第三个是技术,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新的技术已经极大改变了我们的商业环境。在这样的互联网时代下,我们的教育不可能延续过去的培养方式培养人。

我们需要在这三个方面开展系统的改革,北京大学2008年开始,我们从体制改革开始做的,我们成立北京大学创新研究院,2010年开了北京大学第一堂本科生创新创业课程,很多人反对,本科生需要什么创业,北大不需要为就业发愁,我们不需要这个课,其他都可以创新,怎么你们研究院创新?我们顶住压力连续开展这样的课程。我们组织了北大创新创业教材,我们今年发布的《创业基础与创新实践》这样一套互联网+的教材,O2O的教材,同时我们举办的国际青年创新大赛,我们也开创了国内比较有特色的、丰富学科市场和学校结合的创业活动模式。这样一些工作啊、活动,逐渐得到市场的认可得到一些其他兄弟院校的支持和肯定,但当中有很多需要改进的空间,我们需要体会的是,大众创业教育先行,教育改革最先应该改变的是教育管理者我们的思维和我们的方法。所以在今年10月份,我们组建了第一个针对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管理者的培养计划,针对我们的校长、院长核心的师资,北京大学组织,不光是北大的老师,我们要组织社会各界的有识之士和主要的企业家、投资家以及对教育关注的人士共同讨论我们未来教育怎么搞,所以我们做了这样一个项目。在此非常欢迎各地学校的校长和核心的师资,有机会希望大家共同参与,通过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在摸着石头过河动态的需要,一步一步希望探索找到未来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教育模式,也一起共同推动我们整体大众创业的事业,作为教育工作者能够做我们的本份,为社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大众创新创业教育,我们谈五种思维,批判思维是一个,第二个是设计思维,第三个是经济思维,第四个是美学思维,最重要的思维是生命思维,他有一个好的心理健康、好的身体作为他创新的本钱,所以我们按照这个方式,这个方式实际上是老生常谈,蔡元培提出综合发展,这样的方式培养。我们认为这样的方式不仅适合大学生的培养,对职业学校的学生也是适用的。

  过去是把学习变成苦差事了,变成苦差事的时候大家学习体会不到乐趣,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要发现他学习过程中是感受到的乐趣而不是苦难,我们的教育不管是东方的思想还是西方的教育,发现最高等的教育不是把学习变成负担,而是让学生启发自发的创业热情,第四代教育,教育4.0是以学生的乐趣为中心,老师主动谦虚的鼓励学生,老师以学生为榜样,学习学生的热情,快乐的精神,这当中去培育学生形成好的气场。

 我们不是向前看,我们是向后看,人生中要考虑后事,道德情操,人一辈子中要做点善事,创业成功不是为了自己,更重要的是为了服务社会。我们要考虑子孙后代,所以我们要实现可持续的创业,不单这辈子要把财富创造出来,要给子孙后代留可持续的环境和后续的环境,中西方的创业文化是相通的,这个历史节点中,各界人士共同探索未来我们跨越国界、跨越文化的创业之道,这是我们破解文化问题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