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北大教授蔡剑:互联网4G创新教育实现“大众创业教育先行”

    新华网北京5月22日电(记者 孟欣)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为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党的十八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

    实现中国梦,离不开教育梦。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

    《意见提出为创新创业提出了发展目标: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

    5月22日,世界经济论坛中国理事,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管理实践教授蔡剑在接受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专访时指出,“现代大学一直作为精英的摇篮,是众多成功的创业案例的发源地,在推动经济发展和商业繁荣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兴互联网教育模式的蓬勃出现,为中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了催化剂。”当今社会,人才已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等,才能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就业需求紧密对接。

    蔡剑表示,“中国社会亟需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教育振兴刻不容缓。新兴互联网教育模式的蓬勃出现,为中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了催化剂。中国应当抓住机遇,大胆改革创新创业教育,重塑中华文明复兴基石。”

    当今社会,“创新与创业”成为发展社会与振兴经济的根本动力。国际市场亟需充满潜力的创意和行动力,来促使强稳有力的经济增长。而中国在内的诸多地区,都在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为实践创业营造良好的环境。

大众创业 教育先行

    记者:您认为创新人才是教育出来的吗?

    蔡剑:如果将整个社会看成是人才成长环境,创新人才是能够培育出来的。这不仅仅是学校的培育,包括整个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人生经历、个人的素养,另外还有整个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这些因素都是潜移默化的。

    我认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首先必须解决的是人才的问题。没有创新的教育,不可能有创新的人才没有创新的人才,不可能有创业的成功青年如果缺少专业能力与基本素质,缺乏实践经历与服务意识,单纯盲目创业,结果往往会不尽如人意。办好创新教育首先要改革我们的教育体系,包括理念、课程、师资、实践等等,真正帮每年七百余万的大学毕业生,近两千万的职校毕业生培养具备基本的做事素质与健康的人格。

    创新教育必须尊重科学规律,我们不能拔苗助长。其实很多创新人才不是科班出身,而是在逆境中成长,可谓时势造英雄,英雄变世界。我们讲人才有“四个商”:PQ(体商)、IQ(智商)、EQ(情商)以及SQ(灵商)。创业者、创新人才最需要的是体现创造与奉献精神的灵商,这通过传统的书本教育很难培养,需要在实践中去磨练塑造,需要在人生经历中去体悟。

    因此说“大众创业,教育先行”。

    万众创新 教育改革

    记者:如何使教育追踪创新“奇点”后的高速发展

    蔡剑:如果有高速的创新,经济上一定会反映出来。奥地利政治经济学家熊彼特曾提出,企业家通过创新推动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的本源就是创新、创造。我认为中国经济的物质文化需求一直在高速增长,相对而言国家的创新能力、资源、方法还难以满足民众创新的需求。因为在教育与人才领域欠债太多,所以中国国家创新力提升需要补很多的课。

    另一方面,我们看到互联网的发展打通了世界文明融合的渠道,这必然带来人们知识结构的调整与素质能力的提升。互联网对传统教育的冲击很大。互联网不仅是以信息技术提升了生产力,而且是人类文明层次的一次普遍升级。互联网变革教育,就如同用核能来替代体能。未来的学校一定要融合于互联网。

    记者:创新性研发体制是否可以作为孵化器单独存在?如何实现向产品的过渡,如何维持研发成本?

    蔡剑:现在孵化器存在多种形式,例如,企业内部建孵化器需要有创新性研发体制,社区街道孵化器需要创新商业环境,学校建孵化器需要创新教育体系。最重要的不是硬件设施,而是软件,服务环境和文化氛围。当下不少科技园区和高校的硬件不错,相对薄弱、缺乏的是软件。另外长期形成的文化生态与创新资源也很重要。我们看到不少城市希望把中关村模式移植到外地,孵化器样子建得很像,但是很多做不起来,因为没有相应的文化生态与创新资源。

记者:在“互联网+”战略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北大是如何实践的?

    蔡剑:我认为,要推动“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形成现代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首先应当是教育思想的变革,教育模式应当从之前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生学,以辅导为中心的“帮”学生学,以论文为中心的“让”学生学进化为真正以人为本的“向学生”学的4G教育模式。

    我于2008年在厉以宁老师的指导下创办北京大学创新研究院,就是期望从创新与创业这个领域开始探索出第四代教育模式,即“干中学,学中创”的协同创新教育模式。我们在北京大学与中关村开始实施的“创新学堂”4G教育模式,真正实现“人人学创新,万众共创业”。4G教育的核心是“向学生学”的创新教育。学生和老师的评价方式会改变,学习互动的方式会改变,创造与分享的方式会改变,生活与工作的方式会改变。

    我在北大经过多年探索形成了“课堂思辨+网络互动+大赛训练+创业实践”的4G创新创业教育方法。我将“课堂思辨”作为核心为独创的五色创新思维理论,现已形成《协同创新论》等著作与《创业基础与创新实践》等教材;“网络互动”即为与课程配套使用的“创新学堂”网络平台,学生在这个实名注册的平台上不但可以自学创新创业课程,还可以进行真实的互动服务和交易,实现“学习挣钱两不误,诚信专业成人才”;“大赛训练”即为国际青年创新大赛,该项赛事已成功举办多届,帮助了数十万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每年都选拔出了一批优秀的创新者和创业项目。大赛得到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菲尔普斯教授和席勒教授的鼓励支持,他们作为颁奖嘉宾鼓励大赛选手学习创新,实践创业;“创业实践”即为向创业者提供的后续创业辅导及投融资支持,每学期有多个课上学生创业项目获得了天使或风险投资并高速成长。

    2015年创新学堂平台全面启动“千城万堂,千校万师”计划,以4G创新教育模式推动“大众创业,教育先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推出“创新教育领导力”高层管理培训计划,培养互联网时代的创新教育领军人物与管理骨干。创新学堂平台通过与新华网等领先机构与企业密切协同,与各地主管部门签订合作协议,将4G创新教育推广至各地方学校与社区,让每个人有受到高品质创新创业教育的机会。

    经过几代师生努力,“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已经在北大和中关村初步实践成功,但在全国推广仍然要突破层层束缚与打碎旧有利益,在各方创新有识之士的支持下,我们坚持奋进前行。因为我们深信:改革创新创业教育必将重塑中华复兴基石。